top of page
作家相片Lulu|有故事的人

深夜心靈小棧 ● 阿德勒教會我的幾件事《被討厭的勇氣》(上)

前陣子阿德勒心理學颳起一陣流行,凡事只要套上「阿德勒」,文章點閱率都會上漲。我也捲入在這個漩渦裡,不得不說,在我人生低潮時遇見這本書,對我實在影響深遠,書名相信你一定不陌生——「被討厭的勇氣」。

📷

相信書評或者閱讀心得在各網站都搜尋的到,也有不少人做了彙整,所以今天我就只針對當時,我認為對我幫助甚大的幾點來做分享,其中我也會用自己的例子來佐證,所以文章應該不至於艱澀難懂,如果你沒接觸過心理學也不用感到距離。

1.「生活型態」取代「性格」:性格聽起來是難以撼動、改變的,而生活型態則是「世界觀」,也就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。假設我心裡想著:我有著悲觀的性格,我大概會覺得自己就是這個壞毛病、爛個性吧!凡事都會往負面想,不知道多久才能改變;但如果今天我這麼想:「我對那段經驗賦予悲觀的意義。」聽起來我像是可以改變這一切,如今我若不再對那事抱持負面想法,或許會變得不一樣。

2.如何改變生活型態?過去,許多心理學派支持「決定論」,也就是過去的經驗支配了現在的生活,我其實不反對這樣的說法,因為我看見也正親身經歷著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,然而當「決定論」成了一個人不願改變的藉口,那我就不認同了。阿德勒主張「目的論」,認為凡事都有其目的性在,好比剛剛的舉例,「我對那段經驗賦予悲觀的意義。」我這麼做的目的為何?或許是藉由自己的不幸,好變得「特別」,讓自己成功的經驗更勵志、看起來高人一等,就是所謂得「炫耀不幸」。釐清自己的目的、需求,接著就會產生改變的動力,也就是所謂的正視它、改變它、放下它。

📷

📷

3.追求卓越書中有說明人因為想擺脫無力感,會有一些需求和慾望,來追求卓越,這裡對於為何追求卓越的動機不贅述。所謂的追求卓越是指:讓自己往前跨步,而非超越他人。並非和任何人競爭,而是比現在得自己更往前一步,自卑感不是來自於他人得比較,而是和「理想中」得自己做比較,因此只要讓自己不斷得比昨天更進步,就好。若是陷入與他人競爭的關係,會帶來阻礙,例如你會覺得同事瞧不起你,你不能掉以輕心要隨時備戰。最簡單的例子,也是書中令我毛骨悚然的一段話:「你常常無法發自內心祝福那些看似幸福的人,因為你把人際關係當成是競爭,認定別人的幸福就像是自己的挫敗。」挺貼切的吧?多像現在的酸民文化。因此阿德勒提醒著世人,別用對、錯來捲入勝利與失敗的戰爭,對的不等於勝利、錯的也不等於失敗,「意見的正確性」不該轉變成「對待別人的方式」,別用著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。

📷

4.課題分離阿德勒主張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,對此他提出「自由而幸福的人生」,先來談自由這個面向,我將自由歸納出兩個部分,一為課題分離、二為接納自我。何為課題分離?便是自己的課題自己解決,當面臨他人的干涉時,有勇氣被討厭而自己解決,例如你的未來,你應該要有勇氣分離掉父母對你的期望,同時也為自己的決定負責;當然面對他人課題時,也不能做出干涉,書中引用了這段話做比喻:「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,卻不能強迫牠喝水。」課題該歸於誰,便是看結果由誰負責。對於自由的定義,阿德勒以康德「頃向性」來說明:如果說自由是石頭滾落,大錯特錯,如此只是慾望和衝動的奴隸,真正的自由是將滾落的自己由下往上推。這也是我認為和現代人常說得「做自己」有所區隔,有本事逆流而上,而非任意恣為才是自由的本質。在行駛自由的路上,為了捍衛自己的課題,一定會經歷有人討厭你,別害怕!這正是你行駛自由、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。

📷

📷

接納自我、幸福必須信任貢獻他人、活在當下 ,更多主題請見下集。

1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追尋自我道路——《生為自己,我很開心》
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厭倦了心靈雞湯,喜歡諷刺現實的筆鋒,揭露著社會真實,卻也激勵人心。 《生為自己,我很開心》/凱特王 📷 章節---自我。 06女權主義自助餐 在認識阿德勒以後,我認為生活意義某一部份便是在追尋個人生活風格。...

Comments


Post: Blog2_Post
bottom of page